• Follow Us:
  • 06-222-7926
  • info@tnsprout.org
Logo
  • 關於新芽
    • 新聞稿、公告
    • 工作報告
      • 2024年度工作報告
      • 2023年度工作報告
      • 2022年度工作報告
    • 財報與捐款徵信
  • 專案活動
    • 台南議會觀測機器人
    • 2024 台南新芽年度論壇
    • 所有活動
      • 資訊素養種子教師培力工作坊
      • 自由發芽
      • 2022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
      • 台南那黨事:不當黨產在台南
      • 走過黨國-不當黨產在台南
      • 文協百年紀念活動
      • 你的勞動如何打造經濟民主
  • 六大目標
    • 市政議題
    • 議會監督
      • 台南議會觀測機器人
      • 台南市議會觀測站
    • 公民培力
      • 2022年市長候選人政見評論
    • 旅外還是想台南
    • 想像台南2040
      • 2024新芽年度論壇【從文化觀光看臺南四百】
      • 2023新芽年度論壇【交通】
      • 2022新芽年度論壇【轉型正義在地化】
      • 2021新芽年度論壇【城鄉 x 相乘-國土計畫在台南】
      • 台南縣市合併升格十年
    • 培力青春
      • 講座申請
  • 捐款支持
    • 信用卡定捐/單筆
    • 其他捐款方式
  • 協力合作
    • 志工招募
    • 場地租借
    • 講座申請
線上捐款
  • admin
  • 0 comments

台南新芽 | 咱台南(Lán Tâi-lâm)電子報 – 2025年一月 

文/台南新芽秘書處

過去一年,因為「臺南400」的相關活動舉行,爲台南帶來一定程度的關注與資源,不僅是中央對地方的經費挹注與建設支持,地方政府與民間的籌辦各項活動,也持續推升文化政策及觀光產業的能量。然而,在城市觀光活動看似蓬勃發展的當下,台南真的準備好了嗎?

 

在政府部門2020年開始規劃、籌備「臺南400」後,新芽即一直關心「臺南400」的概念如何被官方運用,並積極參與產官學之間的討論,針對相關文化觀光活動提供建議,我們期望藉由持續觀察、檢討、思索,推敲能夠有所累積的機制,並產生帶動公民討論的重要機制。新芽也在去年10月下旬開始,自辦6場「從文化觀光看臺南400 LIVE PODCAST」系列節目,11月底舉行新芽年度論壇,邀集了文化工作、參與觀光產業的第一線工作者,分享他們對臺南400 的體驗,以及對台南文化觀光化的第一手觀察。

 

在2024「臺南400」系列活動告一段落、2025「府城建城300年」開跑之際,本期電子報將為讀者們理清這兩條基於不同歷史背景的時間軸線,政府部門與民間單位如何在相關工作的籌備過程,試圖找出背後的文化意義,並連結當前的城市規劃發展。另外我們也專訪「府城建城300年」的主要推手、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反思公部門從文化出發的市政規劃,如何擴及到整個城市規劃的思考,官方與民間又該如何進行合作對話,共創下一個台南百年願景。

本期電子報內容
  1. 【臺南400與府城300 兩個歷史座標如何與當代台南連結】文/宋小海(咱台南電子報記者)
  2. 【從「建城」思索文化保存與城市發展共進 ——專訪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文/宋小海(咱台南電子報記者)
  3. 【數字台南:臺南400與府城300|帶你了解當期主題的3個關鍵數字】文/編輯室
台南市政府邀請國際裝置藝術「紅球計畫RedBall Project」至台南景點策展,吸引觀光人潮。(鄭韶昀攝)

臺南400與府城300 

兩個歷史座標如何與當代台南連結

 

文/宋小海(咱台南電子報記者)

長久被冠以「古都」之名的台南,在去年(2024)開啟一系列以「臺南400」為名、「一起台南,世界交陪」為題涵蓋文化、觀光與展覽的活動,而接著在今年2025,又即將有「府城300」的相關紀念活動。僅僅一年之差、中間百年的間隔差距,代表著不同的歷史脈絡思惟。

 

300與400紀年  互成先後

早在2005年,民間團體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下稱古都基金會)舉辦「台南建城280週年紀念大展」時,針對1725年清代府城的城門與城垣興工此一歷史事件,舉辦相關展覽、講座、工作坊,也提出期許,希望20年後的建城300週年,台南應成為台灣島內最宜居的新文化古都。

關於「臺南400」的籌備討論,則另在學術界、文資及市政單位以1624年的荷治時期的熱蘭遮城考據為核心,包括學術界的文資考據,以及市府文化單位的文資修復等層面,逐步合流為「建城400年」的各項專案。正因為根據不同的歷史座標,也就造就有關熱蘭遮城「400年」的文化紀念活動,與清代府城建城「300年」的紀念活動,僅僅只差一年的結果。

 

如何從「建城400年」到「臺南400」

2018年,成功大學啟動為期6年的「熱蘭遮城400年」研究計畫,依據《1643年熱蘭遮市地籍登記簿》等文獻資料、套圖測繪與考古發掘三個面向的相互印證,探尋大航海時代下的台南,參與學者包括考古所所長劉益昌、建築系黃恩宇助理教授等人,隔年與市府文資處正式合作。另外市府則推動文資修復工作,集中在府城地區的歷史古蹟,包括2018年10月「赤崁文化園區改造工程」動土,也都被視為將迎接「建城400年」的標誌。

 

另外由電影導演魏德聖主導、2018年6月獲行政院正式核定為國家重大文化建設計畫「臺灣三部曲歷史文化園區」BOT案,則在市長黃偉哲首任當選後的2019年,簽訂了金額上看百億元合作協議。此案的開啟,也讓原先與安平相距甚遠的溪北地方居民,對於建城400年的經濟效益,提高了原本的期待及想像。

 

儘管因為疫情導致電影停拍等因素,園區計畫最後終止,但也隨著市府規劃活動日程接近,越來越多的關注焦點,開始著眼在各式慶典活動規劃,以及相關的硬體配套上,例如南市議員也陸續提案,呼籲在建城400年時,邀請台灣燈會、國慶煙火等國家重大活動到台南舉辦。

 

南市府歷經2021年「臺南400年」首次籌備委員會,到2023年2月,市政府成立「臺南400專案辦公室」,中間也有來自不同觀點或族群的意見,最後市長黃偉哲表明,避免在名詞上碰觸爭議情感,用最沒有爭議性的「臺南400」,避免建城或年數的解讀。

 

2024台灣燈會在台南。(宋小海攝)
因應台南400,2024台灣設計展也選擇在台南舉辦。(宋小海攝)

活動之外 留下什麼? 

回顧整個2024年,台南舉辦多項國家級活動,包括台灣燈會、文博會及設計展,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市府主動邀請國外藝術家的「紅球計畫」一度成為話題,各局處也籌辦相應活動及展覽。另外在臺南400+民間參與計畫,則有民間主辦的各種活動如臺南400敲鐘祈福、普濟燈會in日本、永續教育大展等參與響應。

 

自2021年起算,市府籌備、執行「臺南400」的總預算超過11億元,對此,部分市議員在市府專案報告時質疑,官方主辦的大型活動是否真正體現「臺南400」的核心價值,呼籲應注重長期文化效應與永續發展。例如南市議長邱莉莉提出質詢,「臺南400」許多都是每年例行活動,僅在活動名稱前「冠名」,批評換湯不換藥,而台灣燈會、文博會和設計展帶來大量人潮,恐非因慕臺南400之名而來。她也疑慮,城市經營應走向永續發展,而非煙火式絢爛;臺南400淪為大量燒錢,接續的府城300,沒有大型活動幫襯,成果是否依然耀眼?

 

市府回應表示,臺南400活動的經費並非曇花一現。例如,水資源環境教育展和農業局地景劇場的基礎設施將成為城市資產,安平古堡夜間參觀的成功試驗也為延續觀光模式提供了可能性。

 

整修完畢的百年古蹟「西市場」成為台灣設計展的展場。(宋小海攝)

 

告別400 走向300

已經結束的臺南400年,以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於安平建造熱蘭遮城做為起點,象徵台灣走入世界舞台;長期深耕台南歷史環境的古都基金會,則以台灣府城城門與城牆於1725年動工為出發點,籌備「府城建城300年」活動。

 

在回顧臺南400與展望府城300之間,台南新芽協會亦在去年11月底舉行論壇蒐集民間反思。古都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表示,臺南四百的活動從燈會到地方特色展覽,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關注。然而,這些活動的核心價值與長遠影響值得檢討。

 

有關臺南400的文化行動多以大型活動為主軸,例如燈會、文博會與設計展,182artspace負責人陳正杰指出,這些活動的目標似乎更傾向於吸引外地遊客,而非真正面向本地居民的文化發展需求。台南市民宿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周榮棠則提出,臺南400活動多著眼於短期效益,但對地方的長遠影響仍需進一步規劃。例如,敲鐘祈福活動是否能成為臺南四百之後的常態性節目,藉此增強地方居民對活動的認同感與參與度。

 

臺南400系列活動吸引了大量旅客湧入,成為城市觀光的盛會。然而,龐大的遊客流量也凸顯了臺南在人本交通規劃中的不足。台南市人本交通協會常務理事李思慧指出:「在這樣的背景下,交通規劃應以市民和遊客的安全與便利為核心,同時兼顧城市文化的深度體驗。」她建議應提高公車與公共交通的使用率:重新設計Tainan Pass的價格與內容;針對安平、國華等熱門景點,設置高密度的觀光專用公車;也可將交通設施與文化觀光景點整合,例如提供帶導覽功能的交通工具。

 

從臺南400到府城300,這些歷史節點不僅是時間的標記,更是重新審視城市未來發展的契機。如何平衡歷史傳承與現代化需求,將是台南繼續前行的重要課題。

從「建城」思索文化保存與城市發展共進

 ——專訪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

 

文/宋小海(咱台南電子報記者)

 
編按:

在2024年的臺南400系列活動結束、2025年的府城建城300年到來之際,這兩個基於不同時點與地域範圍的紀念活動,都在叩問台南的文資保存運動,以及城市觀光、都市規劃發展等面向,接下來應如何思考。「咱台南電子報」本期專訪「府城建城300年籌備委員會」的主要行動團體「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下簡稱古都基金會或基金會),由擔任執行長多年的顏世樺分享他的觀察,包括對台南文化觀光的發展、都市規劃的挑戰,以及市府與民間之間的角色如何對話、行動的期待。

–

基金會的角色:從歷史保存到公共參與

古都基金會成立於1999年,最初致力於歷史建築與古蹟的專業研究。然而,顏世樺回顧基金會的發展時指出,文化保存不應侷限於技術層面,而應進一步融入教育推廣與公共參與,「我們從一個專業性的組織,逐漸轉向以社會參與為核心的文化推廣平台。」

他分享基金會自2008年開始推動的「老屋欣力」行動,透過修復與活化舊建築,結合城市策展等方式,成功提升了民眾對文化資產的關注,其影響逐漸擴展至公共政策層面,促成政府相關補助計劃與法規的制定,例如台南市後來設立了《台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自治條例》,並推行修繕補助政策,為老屋保存提供資金與政策支持。之後市府逐步檢討都市計畫,取消部分原計劃開闢的道路,以保存歷史街區的完整性。

 

文化如何連結都市規劃

顏世樺表示,都市計畫往往想的是:土地、樓地板與產業,「可是這些事情是它沒有地方感的」。在老屋運動推展、開始吸引外地人、產生了新的價值之後,政策制定者還需要繼續追問,你的觀光資源是由誰累積?是怎麼累積?又為了觀光資源做什麼事情?

他更進一步解釋,例如保存歷史老街之後會促進吸引觀光消費,但原先的公共設施該如何維護或優化、地方居民生活如何維持,伴隨觀光行為的停車、接駁功能是否又有被滿足?他認為應先把一個城市的環境基礎打好,發展到金字塔最上層的才是「城市某個特質或不可取代性」,但現在公部門卻有些倒著做了。

顏世樺也對政策模式提出疑慮,例如前市長賴清德曾提出「文化首都」的概念、各局處首長都要自許文化局長,然而公部門實際運作至今,往往遇到有涉及文化相關事務討論,市府仍多只由文化局出面,而無法反映整個市政格局。

顏世樺以高雄左營舊城保存為例,為此高市府不僅調動都市計畫、更編列相應特別預算。他認為台南的文化政策長期以來過於依賴文化局,仍缺乏跨部門的協調與整合;文化保存與都市發展是相互交織的,這不應該只是文化局的責任,而應該涉及交通、工務、都發等多個部門的共同努力。

 

臺南400的挑戰與省思

延續對市府運作機制的檢討,顏世樺分享「臺南400」籌備規劃的觀察。他指出,市府一開始對1624年的意義、意圖擴大變成是某種台灣的文化論述、認同,甚至想要拉出城市政策的格局,但其他局處多半是勉為其難地提出規劃,最後還是變成由文化局來收尾:「臺南400很像社區餐會,一人一菜,你還能要求什麼?有人出炸雞,有人出一樣的炸雞,你也不能說什麼,對不對?」

顏世樺說,在臺南400這個專案成形後,市長黃偉哲於2020年透過邀請南市府故宮院長吳密察擔任召集人等方式,為政策醞釀暖身,不過市府後續較缺乏強力的執行者,因而導致初期進展緩慢;在後續史觀論述、籌備規劃、資源分配方式遭受批評後,才逐漸獲得調整、改善。

「這個城市是誰的城市?」「怎麼樣跟世界重新連結?」顏世樺表示,臺南400年紀念活動提出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而紀念活動不應僅是回顧歷史,更應成為重新檢視城市發展的起點與「留下什麼」。例如百年古蹟台南西市場(大菜市),在設計展作為展場之後,未來能夠繼續發揮什麼功能?如何與地方連結,還需要持續觀察。

「沒有基礎資料、就沒有討論。」顏世樺也提醒,在活動辦理之後,市府除了在意觀光效益數據證明業績,更應該持續蒐集台灣觀光的樣態、滿意度、族群、環境影響等不同層面分析,才能產生具體的市政改善方向,「如果只是花納稅人的錢想行銷點子,其實大家都會。」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宋小海攝)

從「府城區」思考台南願景

在今年由古都基金會主導倡議的「府城建城300年」舉辦在即,古都基金會集結各公民團體,計劃以「一府.IF」為主題,強調民間參與,其中擬以1725年府城城牆興工的5月9日,做為「府城紀念日」,並舉行相關慶祝及論壇活動,從歷史故事的挖掘到公共空間的再利用,力圖在活動結束後,為台南留下持續發展的基礎。

在今年1月初,基金會再度公開「府城區」的議題倡議,希望透過「臺南市(府城地區)主要計畫」的變更盤點,主張以完整南市中華路之「外環道」範圍內為基礎,形成完整「府城區」,讓部分原南區可納入安平及仁德區,另調整部分永康區中華東路外環道與柴頭港溪兩側範圍。

「縣市合併後,台南應該有突破性的架構想像。」顏世樺解釋,台南市在2010年縣市合併後,市府其實一直欠缺提出有效的願景及架構,調節原縣區及原市區之間,在資源與建設上的需求及矛盾,還是「穿著以前的衣服往下走?」

顏世樺解釋,像是日本京都的區域劃分就讓文化保存與都市發展有一致的方向,這次民間提出「府城區」的願景想像,在過去其實就曾向候選人提過行政區變更的意見,此次則是先針對都市計畫中的「主要計畫」範圍建議調整,強化我們的分區與都市結構之間的關係。而台南市外環道所具備的功能性,則讓生活其中的人對於分區規劃有了更直觀的理解。

 

期望在地公共論壇

「府城建城300年」的緣起,是基於1725年清代官府以木柵建起城牆的歷史。當時官府築牆界定府城範圍,然而因防禦效果不佳,民眾仍感不安,希望能有更堅固的城牆保護,但朝廷擱置此請求,直至1788年由府城紳民自力捐資改築成三合土城牆,「它其實是一群人願望的顯現。」

「現在的台南,有沒有一個公共論壇可以討論公領域的所有事情?」顏世樺說,建城300年的活動目標,除了期待能刺激市政單位合作、行動,也希望與300年前地方居民針對築城「眾志」、「眾議」的精神產生連結,去思考如何規劃我們的生活空間,進而共同打造公共討論的場合與機會。

【數字台南】臺南400到府城300

帶你了解當期主題的3個關鍵數字

 

文/編輯室

900 天

台南市長黃偉哲於2022年4月25日率領市府團隊召開「臺南400」第一次籌備委員會,並邀請臺灣各界領袖與社會賢達共24位擔任籌備委員。若自該日正式起算有關「臺南400」的官方籌備工作開始,至2024年活動進行至年底結束,歷時共計982天。

15207500 人次

南市府關注「臺南400」帶來的文化觀光效益,在各項國家級主題活動均提出參觀人次與產值估計。據市府統計,年初「2024台灣燈會在臺南」,36天展期累積1,520萬7,539人次參觀,創造觀光產值逾247億元;「2024臺灣文化創意博覽會」在台南參觀總人數突破62萬人次、創造12億產值;「台灣設計展」16天則有420萬人次觀展、創50億產值。

1159400000 元

根據文化局2024年臺南400期中報告指出,臺南400經費運用(2022年~2024年),三年總預算經費約為11億5千9百43萬元,其中中央補助約2億9千1百多萬元,市府負擔約8億6千6百多萬元。其中44%為資本門支出、臺南400新增計畫經費佔39%約4億4千5百多萬元、延續性計畫佔17%約1億9千9百多萬元。

 

另一方面,即將在今年2025年舉行的「府城建城300年」經費預算約8,557萬元,其中中央補助約2,900萬元(例如城牆再現行動、社群重新想像城牆之府城共造再生計畫等),市預算約為1,960萬元(例如歷史街區古地名等文化環境振興計畫、以「府城」為主題文創企劃提案精選計畫等相關經費、社造串聯行動計畫等),其他文化局既有經費約3,697萬元(各項策展或推廣活動等)。

目前電子報為募款支持者的權益與回饋,讀者可透過募款定期寄送的電子報中獲取本頁連結,並可優先閱覽台南新芽提供的內容,請勿將此頁面內容與連結公開上傳、轉發、改寫。

若您想將本篇分享給其他人一同閱讀,我們歡迎您進行私下的分享。

針對本期電子報內容若有任何疑問及回饋,歡迎聯繫台南新芽與我們反應。

Tags :

未分類

Share :

所有活動

  • 近期活動
  • 已結束之活動

你想找什麼呢?

所有文章

  • 最新文章
  • 新芽觀點
  • 議題懶人包
  • 記勘|季刊
  • 市政議題
  • 議會監督
  • 活動記錄
  • 新聞稿、公告
  • 2024年度工作報告
  • 工作報告
  • 2024年度工作報告
  • 2022年度工作報告
  • 2023年度工作報告

Popular Tags

2022亞太社創高峰會 2022選舉 Net Zero 不當黨產 交通 光電 公正轉型 勞工陣線 台南400 台南市議會 國土計畫 居住正義 新芽講堂 民防 疫情 經濟民主 自由發芽 資訊素養 轉型正義 辦公室小旅行 香港 黃偉哲

關於新芽

希望以公民團體的角色對台南市政開始理解、思考並介入、參與,進而達到實質監督的目的。參與政治並非只有參選一途,透過各種網路時代開放政府的思維,我們期許能降低公民關心政治的門檻,從人人都可以的公共參與開始,讓每個人都能快速理解施政實況,並且在資訊盡可能對等的情況下討論政策。

聯絡我們

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成功路29號4樓

營業時間
星期一到星期五
上午 10:00 – 下午 5:30

台南新芽-官方網站 © 2023 Tainan Sprout. All rights reserved.
  •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