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7 月
地方政治讀書會|2020年七月場
- 下午 7:00 - 下午 9:00
- 台南新芽
當我們談起戰後舊台南市政治時,有幾種可能的想像途徑。一種是關於那些最明確的上位者,另一種則是從反抗的觀點,又或者可能是從戒嚴時期的政治案件角度切入理解,甚至可以從解嚴前後的在地政治反對勢力來觀察。
但政治不是只有我們叫得出名號的頭面人物,更多的是被湮沒在記憶、卻在當時也起著重要作用的政治工作者。而政治也不是成功或失敗、當權或反抗、黨內或黨外幾組簡單的對比概念就可敘盡的。
新芽期望此次「1945-1997舊台南市政治記憶採集計畫」能將大眾對於過往台南市地方政治之理解,與今日政治想像結合,且進一步描繪出當代臺南市民對地方政治的未來藍圖。
/
【 地方政治讀書會|七月場次 】
重新發現國家中的「社會」:重探台灣戰後農村土改中的黨國、地主與政商資本網絡
講者:廖彥豪(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時間:2020/07/24 晚間七點至九點
地點:台南新芽(台南市中西區成功路29號四樓)
時間:2020/07/24 晚間七點至九點
地點:台南新芽(台南市中西區成功路29號四樓)
內容簡介:
1950年代國民黨政權在台灣推動的農村土地改革,是剛遷移來台的黨國政權和台灣社會地主菁英和政商資本的一次重要且關鍵的較量,這次的重大改革在過往研究威權黨國體制政經治理和東亞發展型國家經驗的主流論述評價是:國民黨政權推動的農村土改,客觀來說無疑的造成對台灣本地地主菁英和仕紳階層的顯著壓制打擊效果,同時強勢且成功推動的農村土改及其後續影響,也被視為解釋後來國民黨政權為何能擁有相對其他第三世界國家較強的國家權力和能力的重要因素/事件。
本次演講立基於講者過去對於黨國體制與農村土改的相關研究,嘗試從「國家中的社會」角度,重新解構/解釋農村土改推動過程裡黨國、地主菁英和政商資本三者之間既競爭也合作/協調的互動模式,講者將更進一步描繪當時不同層級、規模和地域的地主菁英和政商資本的複雜性,及其面對農村土改時採取的行動策略差異,並從過去被多數研究者高度忽略和錯估的地方議會系統,在推動改革過程中扮演社會動員與政治協商的政治議價行動中樞角色出發,重新解析國民黨戰後黨國體制以黨領政的統治想像和治理邊界。最後講者將聚焦在解釋因地主菁英和政商資本高度介入參與的農村土改制度和實施過程產生何種具體社經影響-意即社會如何改變國家,同時亦會就其個人多年從事台灣戰後政經發展和空間土地問題的研究與實務經驗,提出一些對於認識1950、1960年代黨國體制運作,及其與地方社會互動模式多面複雜性的初步觀察心得和問題。
------
【 建議讀本 】
廖彥豪,2020,〈從都市化與工業化視野重探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二十一世紀》第177期:81-99。(2020年2月號「台灣專題」)
廖彥豪、瞿宛文,2015,〈兼顧地主的土地改革:台灣實施耕者有其田的歷史過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98期:69-145。(「重探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專題)
黃樹仁,2002,〈臺灣農村土地改革再省思〉,《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7期:195-248。
松田康博,2019,〈第六章:土地改革政策的決策過程〉,《台灣一黨獨裁體制的建立》,367-408。




/